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第八课音乐与诗歌(三)-欢乐颂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八课 音乐与诗歌(三):欢乐颂说课教案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欣赏作品《欢乐颂》,同时体会怎样欣赏其中的音乐要素。
重点难点《欢乐颂》的多声部和声合唱练习。
使同学理解“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2、本课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部分。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全部写成并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有人可以超过了它”的“欢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很困苦的日子里写就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自己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
二、授新课
1、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总结
第四乐章分三个部分,《欢乐颂》是它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原来有段宣叙调的唱词,开始是说:“不,这会使我们想起过去的痛苦。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接下去,乐队先后三次分别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乐章的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贝多芬不甚满意。当木管乐器演奏《欢乐颂》主题动机时,他听了之后,立即说:“啊,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还只是《欢乐颂》的雏形,还没有成熟。后来贝多芬把用人声演唱的宣叙调删掉,改成用低音弦乐器来提问,效果也很好。而且由于前面没有出现人声,当第二部分人声时,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过乐队“酝酿”之后,出现男中音独唱:
“哦,朋友!何必总是这一套老调,不如让我们歌唱一些更动听、更快乐的吧。”于是,他首先唱出了《欢乐颂》的第一段歌词,然后合唱加以重复。一些歌集上作为歌曲刊登的,仅仅是合唱的前一部分。在这之后,还有十几个变奏。有的是进行曲风格,有的是赋格曲。
创作背景: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17xxx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S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三、总结
刚刚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欢乐颂》,请同学们思考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有哪些与本篇类似的交响乐?请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以上《第八课音乐与诗歌(三)-欢乐颂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第八课音乐与诗歌(三)-欢乐颂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第八课音乐与诗歌(三)-欢乐颂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