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造系列化的高质量的生成性资源,建设本校本区域生成性资源库。
5.训后跟踪指导阶段
活动主题 行动研究,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转变
活动任务 基于整个项目的培训效果,发现不足,将网络研修和区域与校本研修阶段的关键内容延续到训后跟踪指导阶段。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转变”为主题的活动,推动研修活动的常态化,进一步促进年度培训主题的实现。
活动方式 课题研究+岗位实践+行动研究
活动时间 训后跟踪指导阶段
师资团队引领 1. 学科辅导专家:持续引领训后阶段的活动开展,为训后活动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2. 区县级培训者:继续开展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及时总结训后培训成果,并推荐优秀成果在区域内共享。
预期成果 1. 通过课题研究、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科教学与技术融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通过训后活动的开展,促进校本研修的常态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化。
五、自主选学
1.建立运行有序的自主选学机制。训前,对培训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培训需求分析,设计课程研发方案,有针对性的建设课程资源,做好自主选学的资源准备。
2.通过培训者培训会提升骨干培训者(班级辅导者)的指导能力,指导学员合理选学,确保学员自主选学过程顺利进行;省教师网做好学员选学的支持服务和保障工作,制定评价和反馈制度,保障自主选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研修平台提供自主选学功能模块,学员根据培训要求、个人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通过“个人空间”定制课程,平台跟踪、记录并评价学员的学习行为。
4.选学课程内容丰富适用,省教师网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远超过规定网络研修40学时,供学员自主选学。注重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聚焦学习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有效整合典型案例。同时,平台及时将各级辅导者和学员在研修社区中生成的优质资源、网络开放性资源收集整理,打造本土化的生成性资源库,实现学员动态选学。
六、网络研修与辅导
1.专家在线值班
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每天安排5名专家值班(具体值班安排表将在学科辅导方案中明确),根据专题内容、以及学员提交的问题等设计讨论主题,有效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包括主题研讨、作品点评、集中答疑、现场示范指导等,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引领学员学习进程。具体包括:
(1)通过学科工作坊发起网络教研活动,引领学员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并点评、回复学员在交流区的发言。
(2)在网上定期发布导学公告,如学科辅导方案、学科教学改革以及课程辅导资料等。
(3)利用教师工作坊开展学科(领域)问题研究,引导参训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结合研修主题、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和学员的教学实践,分层次分梯度研制学科作业,对班级辅导者推荐的优秀作业进行及时点评和梳理汇集。
(5)指导市、区县、校科学设计校本研修等线下的岗位实践活动,在网络研修社区通过网上诊断、课例点评等多种方式引领岗位实践。
(6)定期编辑学科简报,内容包括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评析,前阶段学习的总结与反馈,下阶段学习的引领等。
(7)建立学科培训生成性资源库。
2.集中辅导答疑
(1)线上集中答疑
定期组织学员参加在线集中辅导答疑,预先在“答疑区”开展学员问题征集,针对共性问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室,采用文字、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集中答疑,首席专家主持,学科辅导团队全程参与,引导学员深度学习。集中辅导答疑每6学时安排1次,每次时间2小时以上。
根据研修阶段安排,制作项目工作简报,不少于3期,利用教师工作坊开展学科(领域)问题研究,引导参训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辅导答疑活动的深入开展,指导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线下送培送教
组建名师讲学团,安排专家开展送培送教等指导活动。活动采取现场专题讲座、示范教学、主题沙龙等形式,围绕焦点问题,引领教学活动反思、开展主题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学员合作研究、信息共享、交流互动,达到探讨问题、引发思考、发现问题、提高认识、促进发展的目的。
另外,我们将全员培训的送培送教与国培项目的专家实地指导等活动梳理、提炼,形成了具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特色的线下指导“五环”模式。在培训开始前,预设活动类型和内容;确定承担培训任务后,通过现场会议或网上视频会的形式与项目单位开对接会,磋商活动细节,撰写完整的活动实施方案;在落地指导中力求活动形式的多元化,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活动中主动反思活动过程,评价活动效果;注意收集过程材料,汇聚生成性资料,建设本地化的资源库,共建共享生成性资源,使活动效益最大化。
“五环”模式如图:
(3)训后跟踪指导
训后跟踪指导常态化。将线下送培送教、专家实地指导、线下校本研修等活动向训后延伸,项目结束后,根据项目县区的培训需求,可以继续开展线下活动,不拘泥于具体的项目,将训后跟踪支持服务常态化,进行问题诊断,固化研修成果。
3.班级辅导
(1)训前
通过骨干培训者(班级辅导者)集中培训,熟悉该项目特色和要求,科学制定区域学员管理办法,使其更有针对性、更有指导意义;积极与项目市区县、校联系沟通,为学员创造必需的学习条件,帮助解决学员参训的实际困难;建立或修订与其他各级辅导团队及班级学员的联系机制;对学员集中进行远程培训技能训练,督促学员在研修平台及时注册并自主选学,通过教师工作坊对学员进行分组管理。
(2)训中
全程全员全方位跟进学员的学习,保证每天登录平台的时间,主持教师工作坊,及时发布区域公告和各类教学通知,负责班级学员线上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对本班学员的参训率、有效学习率、在线学习时长等进行及时统计与督导;根据培训进程以年度为单位,编辑并发布学习简报不少于3期;引导学员参与工作坊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引领学员积极交流,提炼学员的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组织本班级学员认真参与网上集中答疑活动;认真及时批阅本班级学员提交的作业,并积极向学科(领域)专家推荐优秀作业;选择讨论主题,组织本区域学员分组开展现场实践活动,督导并保证活动的实效性,记录学员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整理汇集活动材料;指导校级培训者制定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引导学员利用学校社区和区域社区参与网络校本研修活动,督促学员撰写研修报告;引导学员善于利用网络研修平台贡献并分享资源。
(3)训后
综合评定本班级学员培训成绩,配合开展学员评优工作;整理本班级成员培训活动成果,整合生成性资源不少于1件;撰写培训总结;配合项目办开展训后跟踪指导工作等。
4.学习过程
(1)网络研修
学员自主选学,学习视频、文本等课程资源,获得与年度学习主题相关的理念和专业知识,通过BBS、答疑室、QQ、微信等交流方式,参与教师辅导和互动交流。
自主选学。学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根据需要选学相应课程;自主观看视频课程、研读文本材料、浏览课程相关案例及培训生成性资源。
主题活动。学员加入教师工作坊,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根据活动方案和研修主题,实现与辅导教师或学员间的教学互动,分享培训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答疑。学员参与各级辅导者在“答疑区”开展的问题征集,参与辅导教师文字、视频等方式的集中答疑。
完成作业和考核。学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培训课程作业和相关考核任务。
(2)区域与校本研修
在骨干培训者团队的引导下,将区域网络班级学员按学段、学科(领域)进行分组,学员根据年度研修主题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跨校开展现场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交流、对话、研讨和观摩,生成研修成果利用区域研修社区进行共享。根据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规划,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在骨干培训者团队的指导下,学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等岗位实践活动。研修活动可以结合备课、上课、评课和班级管理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采用技能训练、课例研究、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同行评价等方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能力;研修活动也可以采取诊断示范、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行动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着力解决岗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通过研修生成研修成果并充分利用学校研修社区展示分享。
七、培训者队伍建设与使用
培训者队伍建设和管理按照“择优遴选、集中培训、明确职责、跟踪指导、绩效考核”的原则来建设。训前,在项目市区县的协同下,分学段学科组建骨干培训者队伍,通过扎实有效地集中专项培训,提升其对校级培训者的指导能力、研修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及研修资源的整合加工能力。督促并指导学员按时注册、自主选学。训中,主持工作坊,定期组织校际交流研讨活动,展示成果,指导校级培训者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训后,客观评定学员培训成绩,配合机构开展评优工作,汇聚校本研修中生成的优质资源,协助本地优质资源库建设。具体要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