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信息与信息技术——林青
设计者林青单位海南省儋州市那大中学
案例名称一节理论课教学案例
适应范围(标明年级和模块)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
课时1课时
电子邮箱hndz_lq@126.com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上一节课,做了一个随堂调查,发现只有约51.8%的学生在小学或是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且水平参差不齐。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教学策略:
本章分两大块,且以理论性内容为主。如果每一块用一个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会比较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决定把本章两块内容一起备课,进行通盘考虑,决定采取如下教学策略:第一节理论授课,不到电脑教室;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本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章。首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以一个故事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引用的事例如果不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会更加吸引学生,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就会更加的集中)
2、讲述:“美国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野外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邻桌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回答。(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面带笑容,教师的形体语言也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
1、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逐个发言,并把结果写到黑板。
2、和全班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得到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银刀、火石和指南针。
3、在完成上面问题后,我又给学生一个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的问题,查阅教材,相互讨论,结合以往的知识。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转移学生的视线,调转学生的思路,推出“感觉剥夺实验”。(课本提供事例)
教师活动:请大家看教材第二页开始的“感觉剥夺实验”,并认真思考。(可以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师生讨论: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教师活动: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信息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那么请大家列举一些例子
学生活动: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由于时间的关系,要注意控制回答学生的人数)
通过两个事例和学生们的回答,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的丰富和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信息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
1、直接讲述信息载体的依附性: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热情,牵起新的高潮,引入下面事例:
2、讲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绝密报告,其内容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当时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认为这是敲诈,欺骗,不予理睬,结果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们热情很高,马上就和邻桌的、周围的同学热烈讨论、交流,都想把那七个字猜出来。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猜测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大脑。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与学生一起分析猜测的结果,最后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此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引出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并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有时是连在一起的。
3、讲述信息的共享性:它是信息独有的特征。是和物质、能量有区别的一个特征。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简述:……
学生活动:边看书边注意听讲,为自学做准备。
教师活动:给学生5分钟看书第6到第8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建立名为AA的文件夹
(1)DOS下如何建立
(2)WINDOWS如何建立
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两者的联系:(把问题进行扩展)
  从实质上来说,包括windows95和win9x的系列版本,这些看起来完全图形化的操作系统也完全是建立在dos之上的。只是穿了一件衣服而已。
  另外一个方面,在widows的系列任意一个版本中,我们都可以找到dos的影子。在Win9x/Me的开始菜单中的运行程序中键入"command"命令,可进入命令行界面。在Winxxxx/NT的开始菜单中的运行程序中键入"cmd"命令,可进入命令行界面。而且使用windowsxxxx和xp都可以通过使用启动光盘来进入控制台。控制台也是命令行形式,里面的系统维护命令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和DOS命令是一致的,如果会使用dos,基本上就会使用控制他。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图形界面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命令行来解决。
学生活动:注意听讲,做相关笔记
2、较好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抽查部分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
 抽查学生掌握情况: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教师活动:
1、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分,主频是主要的一项性能指标。CPU的速度越快,整机的性能就越高。
2、生产CPU的三大厂家?(扩展知识)
3、奔腾和塞扬CPU的区别?(扩展知识)
4、根据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并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认真做记录。(在上课开始,我强调学生要有做记录的习惯,就象别的学科一样)
五、下节课任务:
教师活动:把以下问题写到黑板,要求学生记录下来,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每个同学在D盘建立一个个人文件夹,格式是班别+座号+姓名。例如,10401张小明。(建立个人文件夹的目的是,可以把以后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或是作品等放到里面)
以下两题在老师或小老师的协助下完成:(通过调查,有一半的学生上过因特网,所以在操作课上要充分的利用“学生资源”。下面的两个题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的)
2、利用因特网查找“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有关资料。(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一些小的辩论。主要是看时间来决定。)
3、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随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本堂是一节没有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课,通过实际的授课,效果非常不错。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以一个故事进行导入,一下字就吸引住了学生,也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上课前,有部分学生知道不到电脑教室上课,有些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回顾本节课,觉得有几点想说一说:1、现在我们用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来讲,他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想学。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来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在进行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精彩的事例来导入问题,说明问题。而事例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在这里,本人认为,所选择的事例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为好。因为,只有这样的例子才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理论课中事例的选择是非常非常重要。2、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授课时要能适当进行知识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在进行扩展的知识中最好是跟学生的需求有关联,要对他们有比较现实的意义。这样,他们学起来就很积极、很投入,也很快就会把它掌握好。例如,在把“CPU”这个知识点进行扩展的启发点是,上课之前,曾经有两个学生问过我这个方面的问题,就突发灵感,在进行授课时把它加上了。结果学生们很感兴趣,甚至下课了,还有学生来问。事实证明这种的做法是正确的。3、对于信息技术课,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在进行备课时要进行通盘考虑,这样会更有利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为现在的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的,进行全面通盘的考虑,可以让老师对本章或是本模块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可以使教学任务,循序渐渐的来进行,有利于学生目标的完成。4、在进行小结时,最好是学生老师一起来。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纠正。学生可以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老师的表达中得到启示,还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大家在一个比较活跃、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接受事物的能力会比较好。5、对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进行取舍,新课程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进行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例如,在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只讲了“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而其它的则要求学生在下节通过因特网来辅助完成。6、最后一点感触,就是我觉得并不是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到计算机教室上。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如果每节都到计算机教室授课,很多内容就没有办法完成。因为一到电脑教室,学生就想上网、就想QQ、就想玩游戏等等,基于这些实际的情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有时不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可能效果会好些。以上就是本人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以上《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