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介绍浮筒法打捞中山舰沉船和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
正确深入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和"沉底"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两种过程,理解决定物体浮沉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认识和定量计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初步的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正确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是分析物体浮沉问题的关键。
4、教学难点
如何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强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到结论);分组实验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法;归纳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瓶子所受到的重力,然后放入水中,物体处于漂浮状态,再称重法测出浮力,
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4)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有水的塑料袋的重力,然后放入水中,塑料袋可以停留在水中(这里可以介绍悬浮的概念),称重法测出浮力的大小,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3归纳得出结论:
(1)当浮力(物体完全浸没时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强调这是过程)直到物体漂浮(这是状态)此时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