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券商直投业务将何去何从券商“直投+保荐”模式遭质疑

编者按

全民PE热潮之下,券商不甘寂寞,直投业务试点5年终于迎来收获期,但拥有保荐资格的券商“杀入”股权投资领域,引来市场对其“当股东又当中介”双重身份的质疑。面对市场争议,中国证券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直面券商直投业务面临的问题,探讨和思考股权投资市场快速扩张背景下,券商直投业务将何去何从。

券商“直投+保荐”模式最近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诸多非券商系私募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众口一词,均认定“直投+保荐”模式中不可避免存在利益输送,“而且相当普遍”。质疑主要集中在是否滥用保荐优势、是否过度包装和突击入股并高价发行。甚至有不少声音呼吁,券商既当股东又当“中介、裁判”,这是绕不过的腐败,应该完全叫停“直投+保荐”模式。

对于诸多指责,不少券商直投人士则表示难以认同。在他们看来,同为市场化投资,券商直投业务监管更多,也更阳光化,之所以在运行5年后刚刚丰收之际遭遇当头一棒,主要是因为极具竞争力而动了股权市场的“蛋糕”。从自身角度来看,投行及直投公司是利益完全不同的主体,难以互相“勾结”,而且在最长达到3年的锁定期下,券商没有任何动力过度包装和推动高价发行。

是否挟保荐之威抢蛋糕

大量的资金前赴后继涌向股权投资领域,刚刚迎来收获季节的券商直投子公司同时迎来众多的“板砖”。

“券商做直投是赤裸裸的垄断。”一位在私募领域投资多年的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股权投资市场,竞争激烈,但目前上市毕竟是稀缺资源,券商垄断投行牌照而获得先天优势,天然就更容易与拟上市企业接触,资源广泛,利用这一优势,券商不但更容易抢夺客户,也易于获得更低的入股价格。

他介绍说,一种常见的券商“拦截”客户模式是,先有民营或外资私募与欲上市企业调查、谈判后定出双方认同的入股价格及上市路径,此时券商以拥有保荐资格为筹码,吸引企业与其合作,“从企业的逻辑来看,直投资金都是券商的自有资金,券商若能拿真金白银投资等于是将自己和投行的利益绑在了一起;而且,一般‘直投+保荐’模式投资的券商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免除上市前的财务顾问费用等券商直投,最后利益交换,券商往往会拿到更优惠的入股价格,其他投资人等于前期做了无用功。”

在他看来,对于有上市意愿的企业来说,与投行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这相当于券商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利益输送”,对于其他并没有保荐优势的资金而言并不公平。

面对指责,颇多券商直投人士并不认同,“虽然按规章办事,小心谨慎,还是被说得够呛,压力非常大”。某券商直投人士表示,股权投资市场竞争激烈,一家有可能上市的公司往往会吸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谈判,哄抬入股价格,拟上市公司成为“甲方”,持有资金的直投公司却是“乙方”任人挑选,“加上几十家券商做保荐,A投行谈不拢就把承销费给B投行。所谓低价入股也是无稽之谈,我们统计了全部券商‘直投+保荐’上市项目,其中23单是券商和其他资金同时入股,无一例外,大家价格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