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背景,懂诗意
——《独坐敬亭山》教学小记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对大部分孩子来讲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寒假预习的第一站!知背景,懂诗意<wbr>——《独坐敬亭山》教学小记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教师说得越多越招人烦。正好孙仕宣兴致勃勃地举手说要为大家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情况。我装出特别感兴趣的样子:“哦?有故事听?”顿时,全班的情绪都被感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起来——小孙显得很不好意思,说自己要讲的也不算是故事。哈哈!
经过充分预习的小孙读起这段关于李白写作背景的话还挺能令人明白的: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我为他翘起大拇指,表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此时,对于“世态炎凉”、“怀才不遇”、“写照”这三个词连小孙自己恐怕都不知义呢!见此情景,我凭着备课时候留下的记忆,开始编:李白二十岁独自一人离开家。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甚至结交社会名流,从而有机会得到引荐,当上官员,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的漫游,却一事无成,当然在这段日子期间,由于他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同时也名满天下。于是奉命到京城翰林院工作,专门帮皇帝写机密文件什么的。可能由于李白特见不惯一些小人之辈以权谋私或是什么的,不久,他被身边的官员诬陷,还被排挤出京,甚至蒙冤坐牢。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和痛苦之后,他累了,也厌倦了。当他登上敬亭山,感受到那一份宁静和安逸,高大与伟岸,突然被感动了,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这时候,张子涵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皱着眉问:“可是宣老师,我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里看到,唐玄宗很赏识李白,也很器重李白的呀?”知背景,懂诗意<wbr>——《独坐敬亭山》教学小记好家伙!“唐玄宗也有管不着的时候,当然也有糊涂的时候,更有小人作祟呀!可见李白有多痛苦呀!”知背景,懂诗意<wbr>——《独坐敬亭山》教学小记我胡侃着,子涵点点头。接下来,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我请孩子们用“表面上写……实际上写……”的方式来思考和回答,经过小组练说,教室里呈现了“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只讲10分钟,学生唱主角”的场面——真心赞啊!
教古诗,带领孩子们走进广阔的历史背景,也是一种方法——孩子们喜欢的方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