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学目标要明确。从学科目标及学段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6、教学重点、难点要准确。从确立的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重难点。
7、教具学具准备要充分。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8、教学过程要有效。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设计。教师要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条理性、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要能恰当应对课堂生成。
(3)练习设计。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练习,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要面向全体学生,保底而不封顶。
(4)结课设计。结课要对所学知识及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进行归纳总结,对课堂教学进行强化和拓展,把课堂结束的“句号”变成“问号”。
9、板书设计要精美。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络和活动主线,做到巧妙、精炼、合理、美观。
10、作业设置要多样。各学科可依据本学科特点设计书面、口头、实践活动等特色作业,明确作业的目的性,加强作业的巩固性,把握作业的层次性,讲究作业的科学性,追求作业的趣味性。杜绝机械性、重复性的大量抄写。
(二)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具体落实先期制定的教学计划;能科学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教学过程之中;能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控制教学过程,不会因意外的偶然因素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能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能形成和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创设情境能力专题
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并作用于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体学习背景、活动条件及学习环境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
1、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2、收集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
3、在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进行筛选。
4、精心设计概念支架,加工拓展教材。
5、准备教学设备。
6、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7、在教学中应用。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先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专题:
自主学习:基本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总结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以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师生和谐沟通能力专题
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融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最终达到一种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围绕认识活动而开展的一种关系。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既有创造,更有交往,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师生有效沟通的基本策略:
1、目标策略:结合学科特点、班级实际和学生现状,确定所要达到的比较个性化的目标。
2、对象策略: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年龄、性别、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因素,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3、表达策略:用最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达。
4、反馈策略:教师一方面要做到讲听结合,倾听关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课堂测试或作业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5、态度策略:课堂教学有效沟通态度策略的条件是真诚。
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力专题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产生的情景、问题,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
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策略:
1、弹性预设,创造课堂动态生成的“土壤”。教师应为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
2、营造氛围,善待课堂动态生成的“杂音”。教师要了解“杂音”背后的真相,因势利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课堂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来。
3、留下空白,构建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
4、教后反思,形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升华”。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逐步积累并形成自己独特特色的教育智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专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注意的问题:
1、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技术而忽视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导。
2、应避免在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3、应避免向学生罗列过多知识点而忽视反馈的倾向。
4、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反馈的时间,不能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预见与解决教学突发事件能力专题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突发性教育情境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应变中的“变”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教学应变中的“应”是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变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是教学机智的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处理的巧妙性。
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
1、必须有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
2、必须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
3、必须有利于教学中不利因素的消除。
4、必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设计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能力专题
设计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巩固新授知识并形成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练习与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以下特点:基础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教学辅导能力专题
教学辅导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补充,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主要的作用。
拓展阅读:
对各类学生的辅导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提问,提问要照顾到各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前搞小测验,当即抽样,发现典型问题,让学生思考,订正。
3、课后分类测试,对不达标者,进行个别辅导。
4、成立课外教学活动小组,好、中、差搭配,以优带中,以中促差。
5、作业提倡面批面改,找出错题的错源,“对症下药”。
(三)教学评价能力
评课能力专题
评课:是一种最好的教学反思,好的评课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特别是对执教者教育特色的把握、教学风格特点的理解、课堂的成功之处做到准确明晰,也可以发现和反思课堂中的不足和缺憾,给后来者以借鉴和启示。
教学反思能力专题
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反思能力可以划分为自我反思能力、德育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资源开发反思能力和生活反思能力等。
教学反思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
1、教学日志:教师把教学真实的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通过聚集这些教育教学事件,使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
2、教后感: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教后感包括专题教后感与整体教后感、即时教后感与延迟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