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2018)

日期:2018-07-03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回顾语文教改的历史,我们还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继续前进的路途上还有不少困难。

  1. 陈旧观念的破除是很困难的。积极改革者只是极少数,认真学习先进经验、以新的观念进行教学改革的也是少数。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所以在大面积上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而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改革。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总的说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多数中学毕业生对于语文工具不能运用自如,有的学生差得很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是这样?其中有人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吕老的话一语中的,指出了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指导思想,即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

  2. 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在“满堂灌”、“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就兴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练代讲的“满堂练”。虽然,教学方法表面上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没有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概念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生搬硬套别人的研究成果,在讲《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也不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从课文内容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学生列出如下的讲课提纲:“一个环境、两次出场、三种叙事方法、四类人物、五次被取笑、六种描写方法、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我们不否认这也是一种概括小说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方法,但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能照搬,不能光给学生结论,而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表面看来有创新,但实际未摆脱“一言堂”、“满堂灌”的陈规陋习,穿的是新鞋,走的还是老路。

  3. 教改实验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是,进行教改实验的教师比较普通班的老师课业负担重,他们要学习理论、做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字、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教一个实验班的工作量比教两个普通班的工作量还大,而他们的工作量只按教一个班计算,得不到进行教改实验相应的报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处,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做教改实验,不愿自找麻烦。

  4. 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十几年来,全国高考、省级会考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都进行了一些改革。语文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起了一定的正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级考试对语文教学又有一定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跟着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题型转,估计不考的内容在课上不教;只重视教基本课文,不重视非基本课文;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毕业班比非毕业班大。突出的表现是加班加点的“疲劳战术”和大运动员的“题海战术”,教师从四面八方收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苦不堪言。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国正先生忧心忡忡地谈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受各种考试的影响而导致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是很严重的,具体表现为‘练习过多’”。他还不无忧虑地说:“现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一篇文章分几段、段落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是什么,统统让学生学生去背。这一切都是为了应付各种级别的考试和测验。”“这样的‘学习’,这多如牛毛的练习,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僵化,其危害是不堪设想的。”

  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我们既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欢欣的鼓舞,又为继续改革的路途上还有一些障碍而担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既繁重又紧迫的。叶圣陶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太慢了!能不能快一点?” 叶老的讲话过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性

  19xxx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的人才素质应具有:(1)积极进取,开拓精神;(2)更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变化中有较强的适应力;(4)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6)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效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而繁重的任务。更高质量地完成这个任务,语文教学也要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语文教学要为全面提高未来的人才素质服务,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后。

第一,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进一步学习当代国内外有影响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艺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紧密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我认为,与语文教学改革有密切关系的新观念至少有以下八种:

  1.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

  2. 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3. 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全面素质服务的观念;

  4. 新的人才观、教材观、质量观;

  5.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

  6.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协调发展的观念;

  7. 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学会、乐学的观念;

  8. 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以更新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第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广,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改革实践的内容也很丰富。目前,主要应该探索和实践的有以下四点;

  1.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探索精讲精练、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3. 探索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之间的关系,精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上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小组等活动;

  4. 探索如何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把精读、略读、速读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古为今用,养成习惯。

  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集中识字,识字和写字分别、分步骤教学;阅读训练原则是“文”“道”不可偏废,方法是“熟读精思、博览”;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理,步骤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方法是“多作多改”(自己多改)。

  我们要科学地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借鉴和改造。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经验。正如张春林、陈钟粱在《传统语文教学特点之分析》一文中所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高度政治化、伦理化,以它完全成为经学了科举的附庸,最终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丰富的、有情感的、多方面的联系。“

  教学方法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 性、通用性和个性特征。借鉴传统的教学经验,学习传统教学好的教学方法,也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既要注意历史性,又要注意时代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研究这个优良传统,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为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逐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自动的并变成自我需要的行为倾向。它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认真写作的习惯;3、专心听话的习惯;4、礼貌说话的习惯;5、坚持自学的习惯。

第四,洋为中用,保持特点。

    以上《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2018)》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教学反思»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2018)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2018)》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