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历史使命

日期:2018-07-03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首先是阅读能力,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会“精读”,以提高深入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书籍学习古今各方面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训练提高新闻记者的速度,保证他们能够又快又好地接受文字信息。除“读”这一条学习的途径以外,“听”(如听广播、听课和日常听人说话等)和“看”(如看电视、看戏等)也是获取知识住处的两条重要途径,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听”和“看”的能力放到重要地位。

  第三,会工作。这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指能应付一般工作,主要是指能够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教育要培养学生遇到任何复杂情况,都能作到临阵不乱随机处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能力。如果教育只能培养学生适应某种条件下的具体工作,而不能培养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应付任何突然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那么,在未来社会中,即使让他们担负最简单的工作,他们也是难于应付的。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听、说活动,还是读、写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活动无不具有随机性。因此,课内进行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注意国际效日益增多的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自觉地提高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四,会生存。未来社会要求人人能够独立生活,掌握自己;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每个人具有对集体、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的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生存的价值所在。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是统一的。

  总之,新世纪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埋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开发出来。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的学科教学目的有助于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在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既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他们语文技能的有效过程,同时也是从一个方面为造就新时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是新世纪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光荣任务。

  在语文教学改革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它仍然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很不平衡。据各方面反映,目前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仍然普遍低下,语文教育与时代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较大的提高,许多专家正在分析形势,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有的认为: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弘扬人文”③;有的则认为:语文教育的出路在解决两大矛盾:其一是语文教学的经验型和模糊性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矛盾;其二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需求和现行语文教学不适应这些要求的矛盾④,……。众说不一,其中有些意见各执一端,或完全相背。纵观全局,要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妥善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这一认识已经为语文教育界绝大多数人所认定。但最近有的人对此提出了异义。例如说:语文教育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当前的任务是“xxx”,而“xxx的头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必须抛弃‘工具论’而代之以“思想性和人文性”⑤。这个意见并不新鲜,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语文教学性质、目的的大讨论中,也曾有人持过这类似的观点。但是,经过三十年的争论,意见已经趋于一致。这反映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作了科学的表述,并且在理论上阐明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个理论不仅符合语文教育规律,而且已被语文教育界所共识,没有必要,更不应该轻易否定它。“xxx”论是错误的,有害的。

  近来,有些同志提出语文教育加“人文性”的主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欺诈、犯罪现象有所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强调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理所当然。语文教育依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我同意这样说法:“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意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新生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发展。”⑥由此看来,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向下一代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语文,作为人类特有的工具,不仅是取得物质文明的必要工具,而且是获得精神文明的必要工具,语文教育从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在使每个学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也可能向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而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 ,在强调思想教育时,又容易犯只注重语文技巧训练的错误;有时偏向这端,有时偏向那端。无论出现哪种偏差,都是应该纠正的。在语文学科的众多属性中,总有一个是基本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属性的,是由设立这门学科需要所确定的。如果把“思想性”和“人文性”当作语文科的基本属性,那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语文教学的“首位”,这就会重犯以往犯过的错误。

  “人文”概念的内涵很宽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人文性。语言文字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文化的积淀。有人一听说“工具”二字,就认定它是“纯”工具,一定无“人文性”可言。其实,即使是无思想感情的机械,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发展史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何况语文这个与人们思想感情不可分离的特殊“工具”呢?

  近来有人在“提倡人文”的同时,又提出反对“科学主义”,他们把“人文”和“科学”对立起来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的争论由来已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都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操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操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

第二,现代性和继承性的关系

  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割裂传统,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只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语文教育才会健康地发展。

  所谓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求语文教育观念和内容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材。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冲破了一些传统观念与做法,代之以新观念和新做法,例如,突破几十年来“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学是教学生学”的新观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模式,又如,突破了“一切以精、细为好”的观念,千篇一律的“讲课讲透”单篇教法,代之以精粗结合,举一反三,以少求多的“单元教学法”等,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给予继承,有些则要根据此时此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注入新的思想与做法使其发展,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传统经验,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语文教育,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特别是像我国这样有几千年语文教育传统的国家。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是极丰富的,许多经验对今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得大价值,可以利用或加以适当改造,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读、写实践确实是提高读和写能力的必由之路、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因而向学生指点学习方法、改进读写训练,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又是当今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又如,“背诵“是积累语文知识材料、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从小学到高中,都要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好文章。但”背诵“也要得法,如果像私塾中的腐儒一样,不给不生任何指点,一味地让他们死记硬背,则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是不可取的。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相关范文

    以上《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历史使命》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教学反思»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历史使命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历史使命》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