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本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前景将是怎样的?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任务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商议的问题。
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认真总结和吸取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对已有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取得共识,才能把握今天的发展方向,明确我们的责任。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由于逐步扩大和普及基础教育,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因而接受系统语文教育的学生也成倍增加。在师资馈乏和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向点:
首先,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决定学科的性质、内容和进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作过多次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推动了课程的发展。
四十年代末,进行过一次大改革,这就是:确定这门课程的名称为“语文”。在这以前,这门课程的名称曾经是“中国文字”或“中国文学”,“国文”或“国语”。定“语文”这个名称,基于叶圣陶等老一代语文教育专家对这门课程的深刻认识,课程名称的改变,决定了课程目标、内容等一系列的变革。“语”,即语言,向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教育;“文”,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项含义,体现了语文教育多层次内容。“语文”名称反映了本课程范围的扩大,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读书、写作四项语言语育力,在这过程中,不要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经过半个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吸收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因而较以往颁布的任何一份语文教学大纲都更科学、更切实可行。
在世纪之交,语文这门课程正在进行又一次重大改革,这就是单一、划一的语文课,改变成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和课外活动课三种。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发展。例如,从小 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个“语文科”,教学目的、要求没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项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还要高;教学内容重复和情况比较严重。又如,学生个体之间虽有差异(个性、爱好、学习条件、发展方向等),但从课程设置方面看并没有照顾到他们的不同需要,同年级的学生学的是完全一样的内容,这就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向欧美学习,一度盛行“选科制”。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中普通科部分)》中规定:除公共必修课的《国语》外,文科学生再修一门“分科必修”课:《特设国文》;除此以外,还设“分科选修”和“纯粹选修”课程,让学生选学。其目的主要是适应社会对人材的需要(受实业教育的影响),也取得一些成绩。但这种做法在二十年代末逐惭取消了。据说是因为当时对设哪些科目没有统一步署,完全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大多流于形式,学生择易去难。但根本原因是当时政府不重视教育,加上“经济拮据”,实行选科制后,校舍紧张、师资缺乏、无教材等问题无法解决。
现行语文教学实行三种课并举,其目的不仅为了适应社会对培养人材的需要,而且为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刚刚通过初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和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下个半世纪的得要任务。
第二、教材改革。
近二十年来,语文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实行“一纲多材”的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主要是;调动了各方面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教学体系的改革。目前,已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校使用的十一套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在全国范围内试用。大多数教材改变了以一篇文章为教学单位的文选体系,代之以“单元教学”为教学单位,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线的训练体系,这是符教学大纲标的,也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使初中语文教材向科学化迈进了一步。
第三,教学改革。
由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有权之士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改革取得卓越成效,不少改革实验有理有据,并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多轮科学实验,掌握了一些规律,许多成功的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有些已配成套、连成片,对全国性的语文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如,钱梦龙的三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四式(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法;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钟穗赣的五步(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写说,评价,补漏)三课型(自练,自改,自结)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等等,不下十几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外,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两个人在坚持教改实验的,则不计其数。
语文教学改革的普遍开展,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形势很好,人们的精神面貌、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精神面貌很好。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甘愿吃大苦,耐大劳,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祖国的光荣和骄傲。
第四,教研活动。
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师系统的专业培训已形成制度,大体分学历培训和业务进修两种,有专门机构和专业教师负责这项工作。
此外,我国的一大特色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建立了数不清的教学研究组织。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甚至每个学校都有;有各级教育部门办的,也有民间学术研究组织办的;有按研究内容组织的(如阅读研究中心、作文研究中心),也有按年龄组织的(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由于各教研组织的积极组织地宣传,语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普遍开展。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宁鸿彬等一批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或作示范课,使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得以广泛传播。传播者的无私奉献,被传者的虚心好学,普遍提高了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某些语文教师学历的不足。
二、明确共同目标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把教育作为头等任务,给予优先发展,并针对各自的情况和条件,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能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而且,仅靠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类的共同进步,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相反,战争、欺诈、盗窃、吸毒等丑恶现象日益困扰着人们,富国失业率的增长和对不发达国家的干予、欺压现象也在增加,这说明物质文明的水平不能决定精神文明的水平,因而对教育寄托更高的期望。而期望越高就越感到教育的不适应。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这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新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会共同生活。未来世纪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因为,“在传统范畴发生深刻变化之后,迫使我们有更好了解他人,更好了解世界的需要。人们有了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共处的需要。这几个方面正是我们的世界最为缺少的。”①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流传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竞争是未来社会唯一的特征,因而把竞争意识灌输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从小心灵上受到自私、残忍等不良影响,加上当前许多学生处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因而缺乏与人共处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应该反思的。
语文教育的责任是很重的,为适应未来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着重培养他们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能力。针对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特别对他们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要改进训练方法,加强训练力度。
第二,会学习。“鉴于科学进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形式的带来的迅速变革,必须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②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广博知识,另一方面,以获取广博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选择少量总是进行深入研究,从面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新时代特别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新人,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能力可以造就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