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①,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③,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④,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⑤,蠲其租赋⑥,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良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退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置辟:指施加刑法。⑤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⑥蠲:言juān,免除。
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题未启 启:打开。
B.政事一切无顾让 顾让:指顾念谦让别人。
C.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D.民不胜掠,自诬服 诬服:指诬告别人犯罪。
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其事刑部,(说友)卒是震议。
B、蠲其租赋,(朝廷)令坊置一吏。
C、得童傍郡,(震)以诘其父。
D、兵入,(震)执牍铺案上。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主要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的一组是()。
①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②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
③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④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⑤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
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的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而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
(1)介然不苟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坊吏主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亟出犹可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臣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旧唐书·陆贽传)
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 省:探视。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留给。
C、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短:陷害。
D、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 害:忌妒。
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
┗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C、┏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
┗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D、┏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下列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的政事上。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被出省略的成分)
(1)敢不承君厚意——
(2)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3)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4)朋友规之,以为太峻——
附参考答案:
练习一
1.D(诬服:无辜而认罪。)
2.B(两个“其”都是“他的”;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两个“会”都是“恰逢”;两个“得”都是“能够”。)
3.C(A句省略的当是“刑部”,B句省略的当是“唐震”,D句省略的当是“敌将”。)
4.A(③④句是唐震受提升和英明办案,不能表示正直忠诚。)
5.D(D项中“唐震拿出自己的金钱募人出战”不合文意,是拿出官府的全部金钱。)
6.(1)唐震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2)唐震让住宅区官吏主管供应粮食。(3)牧童逃跑,牧舍着火,牧童的父亲诉告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4)您赶快逃出去,还能免灾祸。
[译文]
唐震字景贤,是会稽人,他青年时居住乡里,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有人说出他的过失,他总是很高兴。中进士后他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短信推荐他,唐震把这短信放进箱子里,后来这个权贵干预朝廷政事,唐震取出短信还给他,封信的标记都没有打开,那个权贵很惭愧。咸淳年间,唐震由大理司直做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做京城长官,他仗恃贾似道势力,很傲慢不顺,政事上一概不顾念谦让别人。恰逢临安府有审定的案件将施用刑法,唐震极力辨别这样做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把这件事上奏刑部,刑部终究认为唐震的见解是对的。咸淳六年,江东大旱,朝廷提升唐震主管信州。唐震奏告朝廷减少分批调运的米,免除那里的租赋,命令城市住宅区设立一个官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出粮谷,让住宅区的官吏主管供应粮谷。州里有个百姓雇牧童放牛,牧童逃走了,牧舍着了火,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他,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将他的儿子出示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咸淳十一年二月,大量元兵攻到信州,都大提举邓益逃离,唐震拿出州府中全部的金钱,招募能出战的人奖赏他们。众人畏惧不能作战,元兵登上城墙,众人于是溃散。唐震进入州府里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他说:“情况很危急了,番江门的敌人军队还未会合,赶快逃出去还能免于灾祸。”唐震斥责说:“城中百姓的性命都关联在我一人身上,我如果听从你的话能够不死,城中百姓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说话,全都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元兵进来了,元兵头目拿着公文铺放在桌子上,让唐震签署投降,唐震把笔扔到地上,不屈服,于是为此牺牲。
练习二
1.B(遗:赠送。)
2.C(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B项第一个“既”是副词“已经”,第二个“既”是连词“既”。C项两个“始”都是副词“才”。D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是物主代词“他的”。)
3.D(“精”是“精通”之义。)
4.A(⑤句是说陆贽的政治才能,⑥句是说陆贽处理政事确当。所以有②⑧句的项不选。)
5.C(“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文中说“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
6.(1)我怎敢不随您的厚意。(2)陆贽感激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来效力报答。(3)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人不推崇尊敬。(4)朋友劝他,认为他说话太严厉。
[译文]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作文题:
党的16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这会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呢?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与自然沟通
高三(7)张品超
生命根植于沟通。襁褓中的婴儿回应母亲的莞尔一笑拨动着母亲的心弦;黑暗中的荷马唱出的美妙的诗篇叩响了听众的心门;濒死的母兽对幼仔的最后一瞥
窥见了天堂的门槛。
沟通是一杯酒,味美而不醉人,沟通是一首诗,时而抑杨顿挫时而温婉多姿,沟通是一座桥,连接着自然与人。刘伶视酒如命,终日沉醉乡里,但他透过朦胧的醉眼看到了自然的真谛。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千古流传,以天地万物为听众,与自然倾心相通,一曲终了,慷慨赴死。我想,此时的嵇康早已看淡死生,因为他在与自然的交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自然沟通的生命才算精彩。
要想与自然沟通必须深入自然。感受大地的脉搏,倾听海浪的涛声,抚摸山峦的雄壮。曾经有位登山家这样回答登山的缘由:“因为山在那里”。的确,人相对自然不过沧海一粟,只有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人脱离了自然不过是一堆有机分子而已。虽然那位登山家最后殒命雪峰,但我确信,他最后一个表情一定是会心的微笑。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鲜有深入自然的机会,但我很喜欢看海,喜欢在空无一人的沙滩上漫步,任凭海风拂面,海浪沾衣。我也自认为自己与自然已经心心相印,直到有人问我:“如果让你一辈子呆在无人的海边,你愿意吗?”我迟疑了,迷惑了。我难以忍受那无边的寂寞,难以忍受不与人沟通的痛苦,说到底,我只能同大海恋爱,而不能同她结婚。但我同时也明白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着宝贵的生命,美好的生活,与人隔绝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只有苦行僧才甘于放弃以上的一切,自我修行,可是,即使苦行僧也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不是吗?
人生与自然沟通才有意义,自然也因为与人沟通而更加精彩。人这支会思想的芦苇太脆弱,经不起风霜,只有在芦苇丛中才能茁壮成长。但芦苇毕竟长在土里,自然是永远的归宿。一支芦苇杆吹不出动听的音乐,但一排芦苇杆却能发出排箫般美妙的音响。池塘中,芦苇丛在风中优雅地摇曳着脆弱的身姿。
[评语]
“人与自然”是个大话题,张品超同学选了一个很好的文题“与自然沟通”,在人离不开大自然这一普遍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很有深度的见解“与自然沟通的生命才精彩”。文章语言流畅,写得很有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