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课稿
说教材
1、《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这是一部单乐章标题小提琴协奏曲。
2、小提琴协奏曲两《梁祝》是作曲家何占豪、陈钢1959年创作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传说为体裁,以越剧中的部分曲调为素材成功的创作了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梁祝》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用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分别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很好的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3、乐曲的结构分析
引子乐曲的开始是简短的引子,用弦乐震音引出长笛的独奏和双簧管的演奏。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致。
呈示部引子过后,小提琴在竖琴琶音的伴奏下奏出了相爱的主题,继之大、小提琴对答,及后乐队全部进入,把爱情主题反复奏出,勾画出梁、祝二人情投意和、草桥结拜的场景。在小提琴华彩段连接部过后,便引出回旋曲式的副部主题,梁、祝同窗共载的愉快生活就展现在眼前。之后音乐便转为慢板,暗示好景不长,祝英台受命归故里。大、小提琴“对答”,表现了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而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
1、抗婚大锣和低音管弦乐器深沉不安的音调预示着不祥的征兆,铜管乐演奏出凶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又紧接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用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的抗婚主题掀起了全曲强烈的矛盾冲突。
2、楼台会22小节的慢板插入大、小提琴对话,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楼台相会的心境入微展现。
3、哭灵投坟音乐运用京剧中的倒板及越剧中的嚣板(既紧拉慢唱)的手法,刻画祝英台的反抗和控诉,用小提琴独奏的极强音表现祝一声呐喊,纵身投坟,以身殉情。
再现部
长笛奏出华彩乐句,竖琴以级进滑奏相衬,用旋律将人们引入仙境。小提琴演奏再现爱情主题,梁祝双双化作彩蝶翩翩飞舞,乐队音响再次展现爱情主题,寄托了人们对梁祝的真挚同情和祝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说学情
我们高中的学生由于高考重压,接触音乐欣赏少,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对音乐欣赏兴趣不浓。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大纲和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欣赏《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从中获得的体验。
b、了解协奏曲的体裁特色。
c、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体验。
2、能力目标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说教法
根拒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随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刻画主人公形象。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思联系起来。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促进对
音乐的理解。如:故事的两个矛盾冲突处。
3、音画式教学法:边放音乐边让学生看视频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4、对比式教学法:学生听音乐时,对比音乐的适度、音色、速度、力度等来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说学法
根据老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导入诱思我国民间爱情传说老师谈话学生回想导入本课,引入新课题3分钟
二、新课板书《梁祝》课题老师用电脑在音乐中展示课题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作品分析概述《梁祝》的故事情节及乐曲创作的概况师生共同回顾故事情节,老师介绍乐曲的创作情况为了让学生把故事情节和音乐联系起来5分钟
四、欣赏聆听音乐板书: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老师讲解,学生对比音乐的力度、速度、旋律、音色等音乐的表现手法。
思考几个问题,听过音乐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感受音乐,熟悉主题音乐,解决知识目标、重点与难点。28分钟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以上《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第十四课音乐与戏剧五-《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