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对传统劳动教学的再认识,提出小学劳动课应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并对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界说和策略两方面进行初步探究。简单提纲如下:
一 、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界说
( 一 ) 创造性劳动教学的含义 ; ( 二 )创造性劳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 ( 三 )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特点; ( 四 )创造性劳动教学的原则。
二 、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策略
( 一 )注重迁移 ; ( 二 )优化方法 ; ( 三 )巧用CAI; ( 四 ) 强化创新
[ 关键词 ]传统劳动教学 创造性劳动教学 迁移 优化 创新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造习惯。
一、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界说
(一)创造性劳动教学的含义
创造性劳动教学是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劳动课程教学大纲为根本依据,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借助于劳动课的教学途径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劳动课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智慧操作方式的培养。
(二)创造性劳动教学与传统劳动教学的区别
创造性劳动教学是对传统劳动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在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有:
1、教学目的
传统劳动教学重在培养“苦力型”的劳动者;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型”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停留于思维,想象阶段,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如下图)
2、课堂结构
从信息交流来看。传统的课堂结构是单向式交流,没有信息反馈,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创造性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多向性交流,反馈渠道丰富而流畅。(如图所示)
从因材施教方面来看。传统的课堂结构强调统一、同步,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创造性劳动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开放式的,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传统劳动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的讲解充斥大半课堂,学生的劳动实践也不同程度的“口头化”。创造性劳动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兴趣,积极实践。
(三)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特点
1、注重主动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这就要求创造性劳动教学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学习正是学生不断探索,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才能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培养创造性统一起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劳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能动力,并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索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要变教师的手把手教为学生的自主实践、自我总结、自我提高。
2、注重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在劳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富有创造性,一个主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有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把握发散性的实质。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得出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迁移”。“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四)创造性劳动教学的原则
创造性劳动教学不仅要遵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一般教学原则,还要遵循其自身特有的原则。
1、探索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探索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和其他能力一样,都是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不是单纯的继承人类现成知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长期从事这种充满智慧的主动性的活动,从而发展创造性。
探索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有:(1)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实践的好奇心。(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疑问。
2、综合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教师要熟知生活与劳动学科的课程体系,能有机的结合其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要求:( 1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劳动能力,掌握学生的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综合分析,以利创造性的教学。( 2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3 )把劳动教学渗透于其她学科中,使各学科有机结合,更好的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服务。
3 、个性化原则
该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生理差别,发展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创造的本质就是独立创新,因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就这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具体要求:( 1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品质。( 2 )应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劳动成果的创新有所片面、偏激,也应充分肯定,积极引导。
4 、实践性原则
创造性劳动教学提倡实践性原则,这与劳动学科的实际相统一的。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它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其次,它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内学到大量的劳动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而理解间接知识需要依靠直接的感情经验为基础。丰富的劳动实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具体要求有:(1)在劳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首脑并用的操作能力的培养。(2)鼓励学生把课內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中,从劳动中获得新知识,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3)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既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的教条主义,又不能脱离教材凭空说教。
二、创造性劳动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发生积极影响者为正迁移。发挥劳动教材的“例子”作用,在内容学习、方法掌握、技能练习上以知识能力点为凭借,举一反三,促进正迁移,在迁移中创新。
1 、内容的迁移。劳动教学内容是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编排的一个知识体系。教学中以某一技能项目为学习内容,但不应仅以教学生学会某一具体技能为目标。如学习《美化校园》,要由此推及家庭美化、房间美化、阳台美化等;学了小布袋的缝制技巧后,会进行手套、坐垫的缝制。
2 、方法的迁移。劳动教学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操作的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掌握技能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过来又可以检验知识的学习。劳动教学中的知识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存疑、解疑、指导实践。
3 、技能的迁移。劳动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了的劳动技能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在教学“种植”这一系列技能时,掌握了小树的种植方法后,再来学种花、种蓖麻、种丝瓜。在教学花卉栽培时,教学生掌握了月季花枝插的枝条制作技能和土插操作步骤后,再来学习葡萄、杨柳的扦插就不难了。
迁移中的举一反三 ,之“三”往往不是对“一”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其中不乏发展和创新因素,是对“一”的升华和提高。在劳动教学引导学生迁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 类似的学习内容的对照,类似的学习方法的对照 , 类似的操作技能的对照,于大同中见小异,探幽发微,刻意求新。
(二)优化方法
通过优化劳动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之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与竞争能力,这是在创造性劳动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