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维也纳音乐钟灵隐钟声》说课稿(1)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逢人爱说大话,说什么他曾单枪匹马地战胜过拿破仑;把长有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把烈马驯得服服贴贴等等。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当哈里跟着公主来到富丽堂皇的王宫,突然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在钟琴敲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乐曲呈示了音乐钟的主题:这个主题由木管和钟琴一前一后相隔两拍轮奏,生动地模拟着音乐钟的音响。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柯达伊的歌剧《哈里·亚诺什》和巴尔托克的《蓝胡子的城堡》一样,是匈牙利歌剧的杰作。作于1925-1926年,1926年10月16日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此后又修改过两次,直到1948年才改成定稿。此剧脚本由鲍利尼和哈夏尼据格莱·亚诺什(Garayyonos)的故事诗《老兵》,于1843年撰写,叙述陶瓷匠哈里·亚诺什关于士兵生涯的故事。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有超人的吹牛本事,善于讲述奥匈龙骑兵的故事。
  1928-1930年,柯达伊曾编成一套《哈里.亚诺什》管弦乐组曲,共6曲:
  第1曲:前奏曲,吹牛开始。壮观的喷嚏声,主旋律展开,形成形形色色的变奏;第2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声;第3曲:歌曲,匈牙利民歌旋律,吉普赛气息;第4曲:会战与击败拿破仑,谐谑的旋律,送葬进行曲,充满幽默感;第5曲:间奏曲,类似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6曲:皇帝与大臣的入场,类似夸张的谐谑进行曲。
  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小钟、大钟轮番敲击,钟声荡漾。在乐曲的引子中,电子琴巧妙地模仿出各种钟声,令人有身临佛寺之感。
  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主题第一次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后半段则模仿了笙的音色,显示出佛寺的宁静平和。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而松散,令人联想起僧人们做法事时钟、鼓、铙、钹、木鱼等齐鸣的壮观情景,十分形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再次用钟声营造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说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材的结构及目标、重难点:
  欣赏曲在本册教材中包括:
  聆听歌(乐)曲共有19首,其中中国作品有13首,外国作品6首。
  学期总目标、重难点:
  (1)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
  (2)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3)用提示性的练习和提问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理解音乐的能力。  
  (4)在音乐体裁上要求除了能够听辨音乐主题外还能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第七单元:钟声
  单元目标: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歌曲。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聆听时感受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外"钟声"音乐。能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灵隐钟声》里电声乐器模仿钟声也能激发学生自己用弹舍模仿木鱼声为歌曲伴奏。并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唱准"fa、si、高音do"(4、7、高音1)音高。唱准"do-高

音do(1-高音1)的自然音列。
  (二)说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和体验中外不同风格的美妙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通过演唱乐曲旋律,记忆音乐主题。
  3.通过合作表现乐曲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与习惯。
  知识:回旋曲式的初涉
  聆听中外音乐作品,认识音色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听辨,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
  感受与体验音乐表现钟声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主题,对回旋曲式的初步认知。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天真可爱,对于音乐也极其热爱,他们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教学时要认真扎实地进行。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说教学理念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说教法
  提问教学法、对比聆听法
  ?说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学习法
  ?说教学流程
  欣赏《灵隐钟声》-----欣赏《维也纳的钟声》------对比总结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灵隐钟声》
  1.导入
  今天同学们要和老师一起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钟声。视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
  2.听一听作曲家用这一音乐主题为我们创造出怎样的音乐世界。
  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这问题去聆听、有目的的去聆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3.教师简单介绍灵隐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寺庙,通过介绍灵隐寺然学生跟深入的了解寺庙的神秘、宁静的感觉,为后面聆听寺庙音乐做了铺垫。
  4.介绍电子琴
  (1)聆听分析乐曲中的音色变化(学生随音乐举手示意听到的音色变化)
  设计意图: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到的音色变化简单方便
  (2)分析结构
  引子:钟声悠扬
  第一遍:笙管
  第二遍:前半部柳琴后半部笙
  第三遍:钟鼓铙钹木鱼齐鸣的合奏
  尾声:引子的再现钟声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分析乐曲结构及演奏乐器音色变化帮助学生更清晰乐曲的结构。
  5.教师出示木鱼,示范演奏,一边唱主题旋律,一边按节奏伴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再次熟悉主题旋律
  6.学生探索用弹舌来模仿木鱼的声音,并进行伴奏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研究用弹舌来代替木鱼给乐曲伴奏,既解决了课前要带很多木鱼的繁琐,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旋律的熟悉。
  7.欣赏课件复听全曲,并加上弹舌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和伴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直接、更深一步感受寺庙的神秘、宁静,犹如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
  (二)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1.教师用钢片琴敲奏《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调(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音调

,钢片琴演奏让孩子感受到新鲜乐器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积极性。钢片琴的声音比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音乐情绪。
  2.讲小故事介绍:哈里·亚诺什
  设计意图:了解音乐创作北京,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钟声多还是少?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对比上一部作品《灵隐钟声》,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觉得哈里·亚诺什来到了什么地方?
  森林战场王宫
  设计意图: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聆听,然后学生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3.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4.聆听主题音乐一共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都是连着的还是有别的内容?并且把相同的主题音乐用√来表示,不相同的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方法简单,通俗易懂。学生听辨后能较快作出选择。
  5.介绍回旋曲式
  设计意图:了解曲式结构
  6.用小铃铛在主题音调出现时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用伴奏的形式来表演体现音乐
  7.复听全曲
  用小铃铛为乐曲伴奏,欣赏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漂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版主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维也纳的一些优美、壮丽的建筑、风景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课堂知识卡:
  曲名:
  《灵隐钟声》
  《维也纳的音乐钟》
  乐曲内容
  钟声
  钟声
  作曲家
  浦奇璋(中)
  柯达伊(匈)
  速度
  较慢
  较快
  乐器
  电子琴
  管弦乐
  演奏形式
  独奏
  合奏
  情绪
  安祥、宁静
  热烈、华丽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卡的对比总结能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上课收获情况。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教学反思
  用"听"去探索、求共识、共享、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以"钟声"为题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尽量注重突出体现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
  1.听说结合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音乐的情与声两方面协调得到的体现。由此我可从"听"和"说"两个方面来启发想象,用语言表达意境。
  "听"即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1)提问法听。我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和知觉力。
  (2)对比法听。我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作品之间,对比着听,区别其中的节拍、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
  "说"一是指我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指我让学生听,然后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我启发式的语言可以在乐曲的开始前,也可在欣赏过程中,或在乐曲结束后。当然在欣赏是,教师必须以学生说的参与为主,启发学生说出聆听的感觉。
  2.动静结合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心理特点。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染力并不差。聆听音乐过程中,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情益于色,

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允许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3.多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欣赏课同样注重识谱(简线)教学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对乐曲的主题音调进行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课堂中注重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孙悟空与电子琴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耳朵当小侦探去发现哈里·亚诺什的行踪、对于回旋曲式的讲解也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枯燥、用小铃铛伴奏进一步体验等等)
  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中国学科吧www.jsfw8.com
中国学科吧www.jsfw8.com

    以上《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维也纳音乐钟灵隐钟声》说课稿(1)》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维也纳音乐钟灵隐钟声》说课稿(1)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维也纳音乐钟灵隐钟声》说课稿(1)》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