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几年来使用的全国统编自然常识教材,比五十年代照搬外国的教材和十年xxx期间各省、市自编的教材都完善多了。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广大自然教师对自然课教材教法的现状越来越不满意,亟欲探索出一条自然教学的新路子。许多学校大胆地进行了试验:景山学校参照日本小学理科教材,搞了小学理科教学试验;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海淀区前进小学和西城区育民小学搞了在低年级开设自然课的试验;北京教育学院在全市29所小学进行一至三年级开设自然课的试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海淀区育英小学进行自然教改试验。西城区大面积地使用现行教材,力图从教学方法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新路子的试验。这些事实,既反映出广大自然课教师自然课教学研究工作者,为了使我国的小学自然课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亟欲振兴我国小学自然教育的热切愿望;也反映出大家为做好科学启蒙教育的工作,更好地塑造新一代所作的努力。但是,自然课教学如何走一条新路?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大家正在左思右想,在实践中摸索。对于自然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一时还说不准。我们想,是否应把考虑这个问题的基点放在我国的特点上,从总结我的历史经验出发,借鉴国外的对我有用的经验,走我国自己的路子,不要照搬外国的东西。
为了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我们进行自然教学改革试验的一些做法。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力避学生死记硬背,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是,由于现行教材内容分量重,教师迫于赶进度,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充分活动,基本上还得"满堂灌"。这说明要改革自然教学,教材的分量必须适当。
有不少教师利用现行教材,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摸索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研究问题的新路子。大家都说,学生不要先看过课文,课文里什么都已讲完了,先看后对讲授新课文反而很不利。因为课文里一切现成的东西都已经提出了,学生还有什么可去发现和研究的呢?这说明,要改革自然教学,教材的表达模式首先得改革,使之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而不要把应由教师做的、学生做的都写上去。
有些教师想在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上下工夫,充分准备教具好让学生多搞分组实验或独立实验。但是由于现行教材的观察实验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证明教材中的概念和结论的,只能起到帮助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的作用,而不适于促进学生去开动脑筋,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说明,要改革自然教学,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的设计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有的教师试验如何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因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探讨得不够,所以在实践上所做的,多是设计出一些主要仍是起传授知识作用的软件而不是发展能力的软件。这说明,确定了改革的目标,还得从理论上探求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路子。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试验反映出来,现行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由这个指导思想派生出来的教材、教学,都不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智慧才能。这说明,自然教学要进行改革,首先得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一个改革的方向,但这个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一时我们都说不准。思来想去,大家认为,还是得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先进行改革,定好方向,然后据之编出新教材,又据之设计出教学的实施方法。大家渴望着能早些见到一套具有我国特点的改革方向明确的新自然教材。
二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强调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教育,并规定:从三年级起开设自然课。根据这个计划制订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和部分自然教师见面了。接着全日制五年制小学第一册《自然》课本和教师用书(征求意见稿)也和大家见面了。
见到这三个新材料,大家从内心高兴。似乎看到了一个自然教学改革的指路标,指明了我们正在探索而若隐若现的方向道路。它似乎说出了我们想说而说不明确、说不全面的话。因此,热心于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教师们无不兴奋。阅读后,大家觉得这个大纲首先是指导思想很有新意。仅就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提法说,它提的是“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这跟现行大纲提的“教给儿童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有着原则性的或方向性的区别。前者是通过“指导”儿童去认识客观事物,他们当然就会获得生动具体的知识,并且能发展认识能力;后者却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路线学得的知识很死,甚至一接触实际就不灵。举一个小例子:通过书本、幻灯、挂图来学习“直根”和“须根”概念的儿童都能背诵“直根”和“须根”的定义,有的还能照课文的插图画出图来。但当问他们“侧根长在主根的什么地方?”他们多答的是“长在主根的两侧!”但是,通过自己认识、比较香菜根和大葱根来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儿童,他们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他们回答同一问题总是说“侧根长在主根的周围”,而不是说的“两侧”。按后一个路线进行的教学不需“满堂灌”,儿童也不需死记硬背,然而印象深刻,并且学得主动生动,还锻炼了自己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就是说,他们不仅长了知识,还长了智慧,显然它的教育质量远远高于前者。
新大纲提出,要“力求把自然研究的实践活动化为儿童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这也很有新意,很好。事实说明也是办得到的。比如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周宇小朋友,学习了自然课以后,他主动去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他定了一篇小“论文”说明:“蚂蚁会游泳吗?我把一只小蚂蚁放在水里,小蚂蚁被淹死了,可能小蚂蚁还没有学会游泳。大蚂蚁会不会游泳呢?我把大蚂蚁放在水里,还是被水淹死了,只不过挣扎的时间长些罢了。可见蚂蚁是不会游泳的。”又如一年级一班王昕小朋友,从3月12日开始观察记录他泡的蚕豆种子的变化,直记到6月6日蚕豆长出了新的豆荚。他的记录因识字不多,有的地方画图,有的地方拼音。又如因创制自然教具著名的石钩老师说,他的工作室是儿童们最爱去的地方,他创制教具时每有需要,儿童们都是不惜时间精力地去跟他一起干的。这些事实反映出来,儿童们多么乐于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进行自然研究的活动啊!他们所做的又多么象科学家的作为啊!儿童的这种研究势头,若能通过自然课的影响而更好地发展下去,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增长的智慧多么不可限量啊!新大纲的这一条规定太好了!新编教材的作业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大家比较集中探索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自然课中发展儿童的能力问题。究竟自然课应该着重发展哪些能力?新大纲也阐述得较为具体、明确,似乎回答了大家久思而未得明确解答的问题。新大纲、新教材并且初步找到了实现能力培养的路子。这也是大家所喜欢的地方。
在这些新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新教材,大家见到后感到很“对味”,从二十二篇课文来看,课文的篇幅都不长,文字简短而生动,具有强烈的启发性、指导性。例如:“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是什么样的物体”。这篇课文,用不了不到四百字就清楚明白地指导儿童把他们依稀模糊的认识经验明确起来,自己总结出了认识物体的方法,然后用来练习认识水和其它自然事物,进一步巩固、深化认识的方法和锻炼认识的能力。课文本身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好的范例。从试教的效果来看,用不着强调儿童死记硬背,而效果是很好的,对后面的许多篇课文的学习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看得出来,新编的教材力求在给的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很有层次地,逐步加深加难,逐步地提出新的要求。长此下去,儿童们的知识和各方面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又如:《鸟》这篇课文的教学,儿童观察一些鸟的羽毛、喙和脚的不同特征,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既丰富了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等思维的能力。从试教中看到,三年级儿童通过指导观察鸟的标本,都能把标本描述得很全面、生动、准确。有的儿童还能把各种鸟的特征和它的生活环境、取食方法等联系起来。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切课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只乌鸦标本摆在一组儿童的桌子上,其中一个儿童自言自语地说:"真倒霉,为什么乌鸦摆在我们的桌子上?"当大家研究到乌鸦时,有一个儿童比较分析出乌鸦的特点,指出乌鸦是杂食性的鸟类,最后还说:“过去人们总是把喜鹊说成是吉利鸟,把乌鸦说成是不吉利的鸟,这是不公正的。乌鸦虽然长得难看,但是从它的取食方法和吃的食物看,它对人是有好处的,所以它也是益鸟。”这个儿童给乌鸦平了反,真是不简单啊!这时教师很容易地将保护益鸟的意义讲给儿童听,使他们受到了教育。
从试教中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新大纲把自然教学的过程看作是全面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的复杂过程;其中智育又包括兴趣、知识、能力三方面的要素,用“力求自然教学的过程一举而多得”这句话来概括这个教学指导思想,大家感到很有新意,指导性很强,十分欢迎。